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
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
图片
图片
文章正文
管理者,请留意你的表扬
   2014-02-27 14:22:18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导读:公开表扬,被许多管理者视为很重要的激励手段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它也有负作用。


研究:公开表扬引发“嫉妒”

“恭维话再多都不为过,即便人们知道这种恭维并不一定发自肺腑,并未必有多大帮助,仍是甘之如饴。”这是埃莱娜·尚和贾伊迪普·森古普塔研究得出的结论。

近来,他们在研究恭维对无辜旁观者的副作用,做了这样一个实验:研究人员让数百位学生想象这样一种场景——在一家服装店里,自己听到店员夸赞另一位顾客看上去很漂亮。

研究人员首先问学生们,听到这个以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然后又问他们,经过考虑以后的反应是什么?学生们的本能反应全都是负面的,而经过考虑后的反应则不那么激烈了。还有一个事实是:那些学生与被恭维者的关系越近(比如他们同在一所大学或一个班),他们的嫉妒感就越强烈。

职场的情况显然也是如此:如果你偶然听到另一个部门的某位员工受到表扬,你会无所谓,但如果是坐在你身边的同事受到你的老板表扬,你就会酸溜溜的。

团队内都采用过或正在采用这样的方法,评选每月的最佳员工,或在公司简报中撰写某名员工的光辉事迹,但事实上,这都可能弊大于利,甚至可能制造了不满、招致怨恨。

你可能会说,只要公开表扬就能让所有人更加努力,那么伤害一些员工脆弱的自尊心又何妨?心理学家尼尔斯·范德芬提出:嫉妒感有一种是良性的,它激励你努力超过你嫉妒的人;另一种是恶性的,它让你想要排挤你嫉妒的人,并偷偷给他们使绊儿。这就是当人们认为他人赞美是发自内心并实事求是的,便会产生良性效果。

心理学家称:职场中,表扬引发的嫉妒大多是恶性的。因为这种表扬只有在得到其他同事认同的情况下,才能产生良性效果。但通常对一名员工的表扬,都不易得到其他同事的认同。同时,即使你不表扬,只要其做得令人心服口服,人们一样会对他敬爱有加。


公开表扬的负效应

我们常说,表扬要趁早、要公开;批评要冷静、要私下。然而,“公开表扬易引发众怒”的研究,也在给管理者们提个醒:管理一定是平衡的艺术,凡事过犹不及。

通常情况下,管理者在内部会议中,通常采用的表扬方式是某某的某项工作业绩突出,表示感谢之类。然后,大家理应为其投去欣赏的眼光,甚至抱以热烈的掌声。而当事人则要客套一下,表示感谢。

“要表扬一个人,就应该立即、明确而且公开地说出来”,这是许多管理者的共识。但如果你留心,会发现所有在场者的表情:他们虽然假装若无其事,甚至能附和几句、露出欣赏的表情,乃至鼓掌相庆,但谁知他们心里是不是酸酸的?或者是不是很不服气?

表扬是一件既有益又危险的事,对被表扬者有较积极的影响,对没受到表扬者,可能就是一种漠视或无声的批评。甚至,心理专家在强调:表扬带来的副作用甚至大大出乎人们的想像。旁观者不仅可能敌视受表扬的人,而且他们马上就会开始讨厌那个提出表扬的人。

让我们看看现实吧:在团队中,如果某个员工被领导不断表扬,就会渐渐出现被团队孤立的现象。福兮祸兮,真的只是一步之遥。


不会表扬的上司

陈衡在管理岗位多年,在他的下属中,既有年长的60后,也有年轻的90后,员工的年龄跨度近30年,其间相差几代人。

在组织中,他会特别注重在例会中激励下属的士气,于是大会、小会总不忘公开表扬表现突出的员工。然而,久而久之,他渐渐感觉到,员工可并不买帐。有时,他表扬完某个员工,却发现会有不少这样的情景:有人会把头低下,似乎这与自己毫不相干;有人毫无表情,眼神空洞;还有人,表情游离莫测,嘴角微扬。而被表扬者,也并不一定会表现出高兴的神情,甚至还可能会心事重重。

一次,一个60后老员工找到陈衡:“小陈,我和你说个事儿,这事儿我憋了很久了。”听听这称呼,足见这老员工对自己辈分的强调。他说了自己对于听到表扬XX这件事的感受:他说自己是如何辅导了那名员工,帮助他解决了多少困难,你这样表扬会让有贡献的人心里不舒服,会让受表扬者骄傲不感恩,等等。

陈衡耐着性子听完了,接下来是好一番感谢和肯定老同事在培养新人方面的付出。终于,老同事心满意足的走了。陈衡怎么也没想到,一个公开表扬闹出这样的插曲来,但冷静下来思考一下,似乎也并非没有道理。团队中各种时代背景的员工齐聚,谁都有看谁不顺眼的地方,谁又都有各自的优势,怎么能用单纯的一个标准去衡量呢?

思来想去,他想了一个招儿,会上让员工间互相表扬。比如:你认为这个月谁对你的支持最大?谁在团队中的表现优异?结果,效果意外的好,团队合作也更加紧密了。当然,这种方式也并非完美,比如员工间更重视人际关系。但陈衡想,只要将业绩的达成作为最重要的目标,大家就会真正地做到彼此支持。

在渐渐摸索中,陈衡发现表扬团队、项目组的效果是最好的。而大家在彼此配合中,谁也不愿意拖团队的后腿,而越是合作默契的团队,绩效也越高。


那是不是说,就不需要表扬个人了?

陈衡的经验是: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还是需要公开表扬,树立典范。但有理有据的事实,像贴在墙上的业绩榜(但只公布前三名),更能让人信服,既公开,又不过分高调是很重要的。而公开表扬的标准也要很明确,据此展开的表扬,往往会更令人心服。

浏览 (734) | 评论 (0) | 评分(0) | 支持(0) | 反对(0) | 发布人:carmen
将本文加入收藏夹
访问统计